2024年11月的文章 第3页

赵启燕:开南诏盛世——浅析阁罗凤与南诏的发展-滇史网

赵启燕:开南诏盛世——浅析阁罗凤与南诏的发展

作者简介:赵启燕,女,白族,博士,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从事中共党史、云南地方史、白族史的研究和教学。阁罗凤,又称觉乐凤,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应灵杰秀,含章挺生,...
滇史的头像-滇史网钻石会员滇史11个月前
04815
马楚婕:随势应变——清代云南武定暮连土司统治的构建与调整-滇史网

马楚婕:随势应变——清代云南武定暮连土司统治的构建与调整

摘要:清代云南武定暮连土司经历了王朝更替、改土归流、地方起义等一系列变局后,仍旧保持着对当地的实际控制权。通过解读现存档案史料,可知暮连土司在社会转型中,通过积极拥护朝廷政策、塑造...
滇史的头像-滇史网钻石会员滇史11个月前
01317
苑鑫:元明时期西南地区文教治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边疆庙学为中心-滇史网

苑鑫:元明时期西南地区文教治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边疆庙学为中心

摘  要:边疆文教治策是历史时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因素。元、明两朝基于对西南地区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等多重因素所造就的特殊边疆属性的深刻认识,在对当地实施...
滇史的头像-滇史网钻石会员滇史11个月前
01375
姚胜:由“永历入缅”叙事文本演变看边疆地区的王朝认同与国家认同-滇史网

姚胜:由“永历入缅”叙事文本演变看边疆地区的王朝认同与国家认同

摘要:顺治十五年年底至次年年初,在清军的进逼之下,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由云南逃入缅甸,四年后被清军押回昆明处死。此后,永历帝陪臣率先建构“狩缅”叙事,通过刻画朱由榔的仁君形象,以突出前...
滇史的头像-滇史网钻石会员滇史11个月前
042612
马晓粉:18至20世纪初缅甸的滇商会馆及其经济影响-滇史网

马晓粉:18至20世纪初缅甸的滇商会馆及其经济影响

摘要:自“蜀身毒道”开辟以来,云南就与缅甸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18至20世纪初,滇商积极活跃在这条商道上,并在缅甸伊洛瓦底江沿线多个城镇建立起商人组织——云南会馆,以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
滇史的头像-滇史网钻石会员滇史11个月前
014815
王忠:“关于白族族源问题”质疑-滇史网

王忠:“关于白族族源问题”质疑

最近学习南诏史,曾取《历史研究》1957年4月号王叔武的《关于白族族源问题》一文所用原始材料一一查对,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现在将这些问题写出来,就正于研究西南各兄弟民族历史的专家学者。一...
滇史的头像-滇史网钻石会员滇史11个月前
011110
王毓铨:明黔国公沐氏庄田考-滇史网

王毓铨:明黔国公沐氏庄田考

一、沐氏庄田明代的勋臣身为贵族,各个拥有巨大庄田,都是大地主。有的是非常大的大地主。沐氏是其中之一。沐氏庄田地土的来源,有钦赐,有垦置,有掠夺。其中掠夺的居大宗。沐氏如何掠夺民人地...
滇史的头像-滇史网钻石会员滇史11个月前
02118
武建国著:《均田制研究》-滇史网

武建国著:《均田制研究》

对均田制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关系、赋税制度、户籍制度、阶级关系、地主制经济结构及兵制等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阐述论证了...
刘鸿武著:《故乡回归之路:大学人文科学教程》-滇史网

刘鸿武著:《故乡回归之路:大学人文科学教程》

该书以开阔的视角,将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有共同灵魂与整体精神的人文科学群体,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比较,对人文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文科学与大学教育、怎样理...
王文光著:《中国民族史研究论稿》-滇史网
米良著:《东盟国家宪政制度研究》-滇史网

米良著:《东盟国家宪政制度研究》

米良编著的《东盟国家宪政制度研究》对东盟10个成员国的宪政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上述国家的现行宪政制度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张增祺主编:《滇国青铜艺术》-滇史网

张增祺主编:《滇国青铜艺术》

本书包括:揭开滇国历史之谜、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造型奇特的兵器制作、生动活泼的音乐舞蹈、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等内容。
张增祺著:《云南建筑史》-滇史网

张增祺著:《云南建筑史》

本书介绍云南省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东汉至初唐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历史。
张增祺著:《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滇史网

张增祺著:《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

云贵高原的历史之谜,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历代的文人学子。新中国建立后,西南边疆有了专事民族历史和考古发掘的研究机构,许多光辉灿烂和从未谋面的古文化,如滇文化、昆明文化、夜郎文化,以及...
张增祺著:《晋宁石寨山》-滇史网
张增祺著:《探秘抚仙湖 寻找失去的古代文明》-滇史网